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具有金属性;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具有非金属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为8个(氦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可知,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元素名称 | 元素符号 | 核电荷数 | 最外层电子数 | 电子层数 | 原子半径nm |
锂 | Li | 3 | 1 | 2 | 0.152 |
钠 | Na | 11 | 1 | 3 | 0.186 |
钾 | K | 19 | 1 | 4 | 0.227 |
铷 | Rb | 37 | 1 | 5 | 0.248 |
铯 | Cs | 55 | 1 | 6 | 0.265 |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表中的内容,根据其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其性质。
原子结构有相似性: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则其性质有相似性,均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8个电子(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生成物中的化合价均为+1,表现出较强的金属性,其单质均有较强的还原性,均为强还原剂。
原子结构有递变性:在周期表中从上往下,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其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其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变暗生成Na2O,加热时能剧烈燃烧,有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2Na+O2 =(加热)Na2O2
实验:将干燥的坩埚加热,用镊子夹取绿豆大一块钾放入坩埚,钾熔化后停止加热。
现象和结论:钾熔化后剧烈燃烧,产生紫色火焰并伴随轻微爆炸,生成复杂的氧化物。锂也可燃烧生成氧化物。
K+O2 =(加热)KO2
4Li + O2 =(加热)2Li2O
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酚酞变红色。
实验:在烧杯中加适量的水,滴入酚酞,切一块绿豆大的钾放入水中。
现象:钾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反应剧烈,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小结:
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复杂。
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置换出氢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
可见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表现出了相似性、递变性。
思考:碱金属的化合物性质是否也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LiOH、NaOH、KOH、RbOH、CsOH均是较强的碱,有碱的通性,且碱性逐渐增强。
氧化物类似Na2O,均为碱性氧化物,与水、二氧化碳、酸能反应。
过氧化物类似Na2O2,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
还有其盐类似Na2CO3、NaHCO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均非常相似。但也要注意有些不一样,如KHCO3的溶解度较大,这与NaHCO3不同。
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除铯外,其余都呈银白色,它们都比较软,有延展性,密度较小,熔点较低,导电、导热性强。如Na、K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元素 | Li、Na、K、Rb、Cs(原子序数增大) | |
递变性 | 密度 | 逐渐增大(钾比钠小) |
熔、沸点 | 逐渐升高 | |
特殊性 | ①铯略带金色光泽;②锂的密度比煤油的小,只能保存在石蜡油中;③钠的密度比钾大 |
思考:金属性强弱常见的比较方法。
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置换出氢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注意不是置换出的氢气的多少。
如钠比镁更容易从水中置换出氢气,钠的金属性比镁强。
2、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如碱性强弱LiOH<NaOH<KOH<RbOH<CsOH,所以从Li到Cs碱性逐渐增强。
3、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金属强的可将金属弱的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
则金属性Zn>Cu。(但要注意活泼金属与水反应剧烈,在水溶液中不能置换出其他金属单质,如碱金属)。
4、根据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如氧化性:
则金属性:Cu<Fe。
注意: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关键是比较元素原子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失电子的多少。如Na能失去一个电子,Al能失去3个电子,但钠失电子能力强,故元素的金属性Na比Al强。
相关文章:
制冰机温度故障(家庭版制冰机的常见问题)12-26
阳光电脑板故障(电脑主板烧了还能修吗)12-26
变频空调外机电路故障(志高变频空调电路控制原理与检修)12-26
电磁炉故障维修方法(电磁炉报故障维修)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