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时节
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
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
提及“清明”与“寒食”,人们往往会想到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许多节日的起源往往都伴随着一段动人的传说,而“清明”与“寒食”也不例外。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之时,身边有位忠臣名叫介子推。当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来救他。这份深情厚意,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了重耳的心。
然而,当重耳登上国君的宝座后,却渐渐忘却了介子推的恩情。介子推见状,选择了隐居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火烧绵山。介子推母子最终未能逃脱火海,他们的牺牲如同一首悲壮的史诗,令人扼腕叹息。
传说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而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便会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寒食节则成为了一个提醒人们珍视当下、不忘过去的特殊日子。
在这个故事中,介子推的忠诚与牺牲成为了永恒的话题,他的精神如同清明时节的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而“清明”与“寒食”这两个节日,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介子推割股奉君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朝,儒家治国理念盛行,统治者推崇孝道,尊祖敬宗之风盛行于世。寒食节扫墓,成为返本追宗的庄重仪式,人们纷纷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重。与此同时,清明节开始崭露头角,它不仅继承了寒食节的习俗,还与之融为一体,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和文化记忆。
唐朝上巳节的祓禊除灾仪式逐渐演变成一场春天的盛宴。曲水流觞,人们在欢声笑语中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这些欢乐的元素也逐渐被融入到清明节中,使得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节日。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使得传统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各个节日习俗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而清明节,作为这其中的一员,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与信仰,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古代清明画作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在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扫墓习俗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纪念革命先烈的庄重仪式。如今,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已成为众多组织和个人在清明节期间的重要选择。
其次,除了扫墓和踏青这两项传统活动外,许多清明节俗活动都呈现出迅速衰落的趋势。在20世纪中期以前,诸如荡秋千、放风筝、斗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趣味。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活动的身影已难觅踪迹,很少有人能够再体验到那份独特的快乐了。
踏青放风筝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那些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统习俗,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清明节的庆祝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
相关文章:
糯米青团的做法 出锅清香软糯12-24
中药系列 山药功效及作用12-24
立秋后吃莲藕有哪些好处.12-24
竹子是树木还是草 ?12-24
减肥秘诀一周瘦10斤的食谱,科学减肥,一周快速减肥,把它带走!12-24
莲藕的功效 初秋进补食莲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