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这个名字,当下的中国人好像已经不被太多的人知道了。袁牧之是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优秀戏剧、电影演员、编导,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中共建政后第一任国家电影局局长,袁牧之的原名叫袁家莱,牧之是他的艺名。1909年的3月3日他生于浙江宁波。
袁牧之故居
早年,袁牧之受新戏剧运动的影响,童年时代的他对演文明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他到上海,开始在洪深组织的戏剧协社演戏。18岁开始因在一些话剧中的出色表演而受到戏剧界的重视。在20世纪30年代,袁牧之在话剧舞台上成功地饰演了不同类型的人物,赢得了“舞台千面人”的美誉。
他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堪称一代电影大师,曾参演《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都市风光》《马路天使》等影片。1937年,他编导的《马路天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6年袁牧之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52年因病离职。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这就是年轻时期的袁牧之
袁牧之的爸爸名字叫袁子壮,是位做进出口贸易的生意人。曾经娶过几房妻室,也生过许多子女,但多数夭折。袁牧之的母亲嫁到袁家后,生养了一儿一女,就是袁牧之和一个妹妹。在袁牧之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时间不长母亲带着他的妹妹改嫁了。作为袁家的独子,留在了袁家,由尼姑还俗的前房夫人抚养,善良的养母视幼年的袁牧之为己出,对他无限疼爱,给予儿子最好的教育条件。他的启蒙教育在家乡完成。在十岁的时候,养母将他送到上海读书,13岁那年他就读上海澄衷中学。
在上海由在上海海关工作的姐夫和姐姐照顾生活。从此开始对戏剧表演产生了兴趣,并渐渐地对表演显露出才能来。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的业余演剧活动,并逐渐有了组织才能和讲演才能。十五岁那年,他加入了应云卫、谷剑臣、欧阳予倩、洪深等人主持的戏剧团体戏剧协社,成为那里面的小演员。
1927年,袁牧之开始进入东吴大学学习法律了。在大学里他加入了辛酉剧社,并扮演了许多俄国人编写的剧里面的角色。在演剧之外他还抽空写作剧本,在1928年和1929年分别出版了独幕话剧集《爱神的箭》和《两个角色底戏》。后来他还写了剧本《叛徒》、《寒暑表》、《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在1931年一月份的时候,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翼的思想风潮对袁牧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个举动遭到了姐姐和姐夫的反对,袁牧之不从姐姐姐夫的劝阻,结果姐夫姐姐断了对他的经济供给。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就与姐姐姐夫脱离了关系。从此,袁牧之就开始了他的职业演剧的生涯。他在《五奎桥》、《回春之曲》、《怒吼吧!中国》等剧中扮演角色。
在职业演剧的期间,他没有固定收入,除了演剧一些微薄的收入外还有一些他创作剧本等著作的少量稿费,可以说他是过着清贫的日子。尽管清贫,但他却拥有着无限的激情去燃烧。袁牧之在他的话剧演出生涯的实践中彰显出他所具有的天赋与才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同时他也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经验,他先后写作并出版了《戏剧化妆术》和《演剧漫谈》,这些都是他长期演戏的经验的总结。很多的演员都是读着他这两本书而成长起来的。演戏的岁月,收入没有固定,时有时无,这样的日子也就习惯了,有钱时可以吃一下馆子,无钱时也可以去朋友家去蹭饭。就这段日子,让老袁终生不忘啊!
1931年年末,日本人进攻上海,历史上称为“一二八事件”。日本人轰炸,将几家电影制片厂的厂房和设备都炸毁了,电影制片生产工作遭到严重破坏,过去拍摄的电影都是花红叶绿才子佳人的片子,日本人的破坏,让国人开始痛恨日本人,也大大提高了国人的爱国热情,电影制片者作为中国人,良心也被唤醒。电影界人士开始靠近年轻的左翼作家,左翼作家开始为电影界创作剧本。渐渐地很多共产党人也开始进入了电影文化界 。这时共产党人将左翼戏剧运动中具有社会影响的袁牧之也输送到电影界中,安排到了电通公司工作。
电通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桃李劫》,这部片子的剧本就是出自袁牧之之手,他并在此片中扮演了男主角陶建平,片中的那首《毕业歌》后来一直都在中国传唱,就是唱着这首《毕业歌》广大的青年走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为这个多灾多难的祖国去流血去牺牲,这首歌就如一支民族强心剂,让年轻人去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袁牧之担任影片第二个男主角是在影片《风云儿女》,他扮演的人物叫辛白华,是东北青年流亡到上海的一位诗人。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那首歌叫《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袁牧之这些演员们首次演唱的,后来这首歌不断影响着中国人,最后,这首歌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袁牧之编导的第一部影片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这些优秀影片充分他丰厚的艺术才华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表达了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患和革命理想,以及关心和同情普通民众生活疾苦的人文情怀,因此受到了广大电影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电通公司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拍摄了四部电影,其中由袁牧之主创就有三部之多。后来他加入了明星电影公司二厂。在明星二厂,他创作了电影《生死同心》。在此片中他一人扮演两个角色。不久他开始编导电影《马路天使》,堪称中国电影经典作品。片中的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就由他的主创,这两首歌的传唱经久不衰。
电影《风云儿女》剧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进入国共两党合作时期,袁牧之在武汉拍摄影片《八百壮士》, 他在剧中扮演谢晋元团长的角色。这部电影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道。在汉口期间,袁牧之找到了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主持工作的周恩来,表示他想去延安的想法,周恩来决定派袁牧之去香港购买拍摄电影器材,随后他就去了香港,将相关的器械和几万米的胶片都采购完毕。
在1938年的那个秋天,袁牧之和他的老搭档吴印咸一同带上所有的器材和胶片辗转反侧来到了延安,由于他们的到来,八路军总政治部很快就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拍摄纪录片电影,首先他们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到了1939年的一月份,他们去华北敌后区进行拍摄。临行前毛泽东与他们见了一面,交流了许多还请他们吃了饭。在延安和八路军敌后区,袁牧之拍摄了很多记录片子,就在这段期间,他参加了共产党的组织,介绍人是关向应。
1940年3月,《延安与八路军》后期制作的大量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中共中央决定派遣袁牧之和冼星海前往苏联完成这部影片的后期制作,同时也向苏联学习一下他们电影创作经验。到了苏联之后,袁牧之把影片的全部素材都交给了苏联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由于战争,苏联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搬迁,在转运的途中将大部分的影像素材丢失。当老袁他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痛惜万分!一年多的心血就这样没了……
老袁在苏联一边学习一边帮助苏联人工作,就这样,他在苏联待了五年的时光。祖国光复之后,于1946年2月份他从东北入境回到祖国。遵照上级的指示,老袁来到了长春,接收日本人创建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并于1945年的10月1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4月14日,苏联红军撤离了长春。4月18日共产党的部队东北民主联军进入长春。也是同一天,舒群持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周保中签署的命令接管“满映”,舒群、张辛实分别担任东北电影公司正、副经理,袁牧之为顾问,田方任秘书长。
不久,由于战事的变化,共产党的部队将要离开长春,为了保住电影厂这份家业,于是老袁向时任中共东北局的宣传部长凯丰请求将东北电影公司搬迁到东北北部的后方。凯丰同意了!很快老袁就与部队联系调动了火车皮,又找来当时的东北新华书店的警卫部队前来帮忙,又动员电影厂的大部分员工分批撤离,尽最大的努力将能搬走的器械物件都尽量搬走。
老袁很多年之后依然还记得从长春开始搬迁的日子,是那年的阳历5月13日开始至5月23日,那个季节长春的气温早已经开始热了。他们搬迁的是洗印、录音、摄影、放映、照明设备和器材,以及服装、化妆用品,大量胶片、数百部电影拷贝等贵重、专用设备和物资,袁牧之等人与这批物资寸步不离,先期抵达了哈尔滨,也觉得哈尔滨不安全。随后又根据东北局的指示,来到与中苏边境很近的合江省的兴山,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的鹤岗市。
当1946年6月1日的时候,东北电影公司所有的员工和器械物资都抵达了合江省的东北方向的兴山。随后他们开始紧张地开展建设工作,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最早把一栋日本小学校的平房改建为技术车间,将一所没完工的电影院改建为摄影棚,将原来日军的一所马棚改建为职工宿舍,将日本人留下的“社宅”的一幢楼改建成办公室,东北电影制片厂就是在这样简陋艰苦的条件下开创起来的。到了那年的10月1日,一个可以能够拍摄电影的生产基地就建成了!它的名字:东北电影制片厂。是的,就是我们的老袁,袁牧之担任了这个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
时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袁牧之(右)与副厂长吴印咸(左)
东北电影制片厂片头
东北电影制片厂随后就以记录人民解放战争伟大历史进程的纪录片创作为中心,兼及故事片、美术片、科教片、译制片等各片种。老袁提出了“七片计划”,这七种片子就是:艺术片、新闻纪录片、教育片、美术片、翻译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出品了 17 辑大型纪录影片《民主东北》和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等优秀电影,建立了深入东北解放区广大城乡、工矿和部队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袁牧之在东北
袁牧之在东北
在老袁领导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发行和管理经验,为未来中国电影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建设基础。1948年9月,老袁给中共中央呈上一份有关电影工作的一份报告,中央肯定了他的一些想法建议。那时正是中国历史的关键时期,要以记录片子为主要的生产思路,加强新闻纪录片生产。由原来的四个战地摄影队基础上,加强力量,共组建六个战地摄影队,开赴战场。就是在兴山这个地方,这些人完成: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等影片。
到了1948年10月19日,中共在长春建政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分批迁回长春。
1948年的12月28日,老袁又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对于国民政府所办的电影制片厂的具体接收接管的办法,对于北平的中电三厂的接收还有上海的电影制片厂的接管工作都有很详实和具体的方案。
1949年的三月份,袁牧之奉中共中央命令离开东北电影制片厂到北平,进行全国电影领导机构的筹建工作。四月份,中央电影管理局成立了,袁牧之担任局长。在全国文代会上,老袁向大会作了《关于解放区的电影工作》的报告,在这次文代会上他当选了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以副主席的身份兼管影协工作。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袁牧之同志带领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们,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布局了以“东影”、“北影”、“上影”和“八一厂”为龙头的电影生产基地,全面构建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的完整的电影管理和经营体系,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基本格局和发展系统,开创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崭新局面。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奉命全部迁至长春。
1951年11月9日,袁牧之的妻子陈波儿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他的妻子陈波儿仅仅跟他一起生活仅仅才四年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就处在哀痛之中……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
1952年1月,袁牧之在电影局整风会上就《武训传》等影片被批判了,他做多次了检讨,两个月后,组织上安排袁牧之离职疗养。1954年,他正式提交了离职申请,并且得到批准。从此,年仅45岁的袁牧之在电影文化领域中就悄无声息了,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一年袁牧之46岁,退职已经快一年了……
也是1955年的这一年,袁牧之与昆曲演员朱心结婚了,有两女一子。
1978年6月30日,袁牧之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光阴不会苍老,但人却会老去,我们只好仅凭着记忆,对过去进行缅怀,也是一种纪念。
相关文章:
歧义什么意思(什么是词汇歧义)11-01
货车载重标准对照表(半挂车载荷吨位标准是怎么算的?)11-01
面试怎么自我介绍更突出(如何在自我介绍中展示您的实力和能力?)11-01
萧关古道可以指庆阳(庆阳石道坡:黄土高坡上的丝路古道)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