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
它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自身能进行迅速燃烧,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我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蜜加热能变成炭。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世界,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黑火药所需的材料实际就硝石、硫磺和木炭。
这三样中最简单容易的材料就是木炭。黑火药中比较好的木炭是用青麻杆制成的炭,因为其内部小缝隙较多,便于浸润硝酸钾。
在南北朝以前,人们使用的硫磺主要是天然的。天然硫磺主要来源于火山口或少数的含硫温泉。
而中原地区没有火山,而含硫温泉的产量也十分稀少。因此中原地区直到解放前主要的硫磺获取方法是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较具体记述了用黄铁矿作原料烧取硫磺的技术。煅烧硫黄的大致步骤是:
先用煤饼包裹矿石并堆垒起来,外面用泥土夯实并建造熔炉。每炉的石料和煤饼都有千斤左右,炉上用烧硫黄的旧渣掩盖,炉顶中间要隆起,空出一个圆孔。
燃烧到一定程度,炉孔内便会有金黄色的气体冒出。预先请陶工烧制一个中部隆起的盂钵,盂钵边缘往内卷成像鱼膘状的凹槽,烧硫黄时,将盂钵覆盖在炉孔上。
硫黄的黄色蒸气沿着炉孔上升,被盂钵挡住而不能跑掉,于是便冷凝成液体,沿着盂钵的内壁流入凹槽,又透过小眼沿着冷却管道流进小池子,最终凝结而变成固体硫黄。
硝石的来源有两种,北方地区在厕所、马厩、老房子墙角的浮土会结出白色盐状硝石结晶物,刮下来以后再提纯。北方古代有扫硝的说法。
南方在川贵地区在山洞内,有天然的硝石矿。如在四川江油老君山、重庆金佛山、贵州大硝洞,恩施黄金洞。
四川江油老君山地区有朝阳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几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其洞深在数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
硝石比较麻烦的是提纯,天然硝石往往混合着大量杂质和其他化合物。
提纯硝石第一步要把它敲碎的与草木灰混合,放在大锅中加水溶解,然后再烧火加热。硝酸钾易溶于水,而碳酸钙、碳酸镁难溶于水,将水溶液过滤,就可以去除碳酸钙和其他不溶性物质。
第二步处理是去除水溶液里的钠离子。从20度到90度硝酸钾溶解度变化高达4倍之多,而硝酸钠的溶解度不到1倍。将硝酸钾/硝酸钠水溶解煮沸,使其趋近饱和。在降温冷却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硝酸钾先结晶析出,当然也会有硝酸钠结晶同时析出只是比例要少很多。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多次重复进行第二步。进行多次的溶解—加热—冷却—过滤过程,就能持续提高硝酸钾的纯度。依靠这个办法,可以得到相对比较纯净的硝酸钾,所以古代制作火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熬硝”。
火药所需原料提纯完毕后,下一步就是配合。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配比在十六两制下的16:2:3,已和理论最优的值比非常接近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最大的问题是这三者材料密度不同,很难绝对的混合均匀。
因为粉末状火药在运输颠簸的过程中,自身重量不同的硫磺粉、木炭粉和硝石粉会相互分离开来,其中密度最大的硝石粉会居于火药桶的底层,最轻的木炭粉则会处于火药桶的表层,这必然会使得火药威力下降,甚至是根本点不着!
为了能够保证火药的正常使用,当时的火枪手甚至会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粉分开携带,然后等到快要上战场前再将它们配制成火药。这在战场上是个很大的缺陷,突发的遭遇战、糟糕的天气都会给火药的临时配置带来很大的麻烦。
湿法工艺可以极大的降低配置中的危险性,同时还能改善混合均匀性的问题。
把经过提纯的硝酸钾加入适量的水,将硝酸钾调制成糊糊状;再加入粉碎后的硫磺粉、木炭粉和少量的面粉。没错就是吃的面粉,加入白糖效果会更好。
这些加进来的物质主要是为了造粒和助燃,有粘性且能量密度高的物质都合适。
把调制成糊状的混合物,通过竹筛进行造粒,形成颗粒状的黑火药;
黑火药的颗粒化是提高威力的一大关键工艺。它不仅避免了火药后期在运输中,三种不同比例原料的分离;它还降低了火药的燃烧速度,保证了弹丸在膛内全程都有火药的助推;提高了出膛速度的同时,避免了火药急速燃烧导致的爆膛。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调整颗粒的大小,让火药适用不同的枪炮,达到枪炮威力的最大。
相关文章:
糯米青团的做法 出锅清香软糯12-24
中药系列 山药功效及作用12-24
立秋后吃莲藕有哪些好处.12-24
竹子是树木还是草 ?12-24
减肥秘诀一周瘦10斤的食谱,科学减肥,一周快速减肥,把它带走!12-24
莲藕的功效 初秋进补食莲藕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