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勿施于人前一句是什么(《大学》的絜矩之道: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3:45:14    

絜矩之道是古代的君子之道,也是中国人的贵族精神,也来古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絜和矩,都是古代的测量工具。絜,类似于今天用的软尺,比如可以用来围住树干,测量一下周长;矩,就是曲尺,类似于今天用的三角尺,可以用来画出方形。絜矩之道,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恕道,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大学》有“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也有“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背后的原理都在于君子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行絜矩之道,从而能够感化、教化身边的人乃至天下的老百姓。

何谓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恶,就是厌恶;毋,就是不要。意思是说:当上级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自己的下级;当下级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自己的上级;当前边的先行者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后边的后来者;当后来者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做法对待先行者;当右边的人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自己左边的人;当左边的人的某些做法让自己感到厌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用这种方法对待自己右边的人。这就是絜矩之道。

显然,絜矩之道,和《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从上下、前后、左右三种关系、六个方面进行了互证和细化。也就是说,要把从自己身处其中的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左右关系中得来的教训,用于另外一些上下关系、前后关系、左右关系之中,以避免重蹈覆辙。

这就像用软尺、三角尺比着前边画后边一样。絜矩之道这个词,很形象、很贴切、很有智慧。同时,絜矩之道,也告诉了我们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的重要诀窍——根据对方和自己的关系,来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既要考虑“己所不欲”的“不欲”,又要考虑“勿施于人”的“勿施”,“不欲”和“勿施”这两个关系背景要一致起来才行。如果不考虑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只是简单、机械、片面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容易出现“有过之无不及”之嫌。

相关文章:

外墙为什么会渗水到内墙(揭秘外墙渗水三大原因)04-02

高压线为什么是裸露的?04-01

家里为什么不能养桂花(都说这6种花“寓意差”,不能拿回家养,信还是不信?)04-01

为什么卧室有下水道味(房间内总有下水道的味道是怎么回事?)04-01

为什么舌苔重(引起舌苔厚腻、痰湿重的七个因素)04-01

胶为什么会粘在一起(胶粘剂粘接机理有哪些?)04-01

为什么厨房不能装空调呢(厨房装空调,为什么不好用?)03-31

竹席为什么会发霉(夏天凉席别用清水洗,水中添加以下3种物体清洗,驱除螨虫效果好)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