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水资源要如何实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01
水资源的含义
水资源是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水资源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水资源的特征
01
资源的循环性
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具有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天然水资源系统,处在不断地开采、补给和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
02
储量的有限性
水资源处在不断地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8%。可见,水资源的储量十分有限。
地球上的水量分布情况
03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约65%的淡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我国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04
利用的多样性
水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在维持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等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消耗性用水与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并存。用水目的不同对水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使得水资源表现出一水多用的特征。
05
利、害的两重性
水资源与其他固体矿产资源相比,最大区别在于,水资源具有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的两重性。水资源质量、数量适宜,且时空分布均匀,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又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双重性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强调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02
地球水储量与水循环
地球水储量
地球上水的储量巨大,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总储量的不到1%,主要分布于600m深度以内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为不均,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南美洲,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是中亚南部,阿富汗、阿拉伯和撒哈拉。
资源的循环性
自然界中水的运动过程称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这一过程简化之为“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周而复始,如此往复。根据自然界的水文循环途径,将其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海洋中的水蒸发到大气中以后,一部分飘移到大陆上空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通过江河汇流入海洋;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又以地下径流或泉流的形式注入江河或海洋。
小循环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包括江、河、湖、水库等水面蒸发、潜水蒸发、陆面蒸发及植物蒸腾等)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海洋本身的水循环是指海水蒸发并带到天空然后通过降水返回海洋的过程。
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03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兴利和除害两方面:兴利有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植树、漂木、水产、旅游和环保等;除害有防洪、除涝、防凌等。
根据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21年全国总用水量5920.2亿m3,生活用水占15.4%、工业用水占17.7%、农业用水占61.6%,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占总用水量的5.4%。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中,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所占的比例较低,农业用水占比过大,生态环境补水占比较低但逐年显著增加。
01
农业用水
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占总用水的比例较高。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农田、林业、木业的灌溉用水及水产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和人畜生活等用水。农田灌溉用水是农业的主要用水和耗水对象,其占农业总用水比例保持在90%以上。
02
工业和生活用水
近30年来,我国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和占总用水量比例均显著增加。我国人均生活日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225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日用水量为89L。城镇居民生活日用水量略有增加。城市规模的差异,及城市化水平的不同,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差别,造成城市居民人均日用水量的差距相当大。
03
生态用水
生态用水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需消耗的、不作为社会和经济用水的、现存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等。近年来,我国生态用水量呈逐渐增加趋势。
04
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01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著特征,水旱灾害频繁。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和松花江、嫩江大水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城市缺水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发严重。据统计,全国660个建制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100亿m3,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亿元。洪涝与干旱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
02
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利用效率偏低
我国人均用水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4,世界人均用水量的2/3。全国城乡用水逐年增加,用水结构不断变化,用水地域特征差别明显。城市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工业和人口相对集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进一步加重用水负担。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类缺水问题尤为严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对用水的要求会更高,缺水的威胁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水资源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不合理的现象。
03
局部超采严重,污染问题突出
局部超采严重。目前,全国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采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存在开采深层地下水问题,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8.7万km2,年均超采量158亿m3,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最为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水源枯竭,引发地面沉降、河湖萎缩、海水入侵、生态退化等问题。
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地下水污染。根据《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为主的10242个监测点中,Ⅰ-Ⅲ类水质的监测点只占到22.7%,Ⅳ类占到33.7%,Ⅴ类占到43.6%。除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影响外,污染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更新慢,超采、污染问题治理修复难度大。
05
水资源保护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给许多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带来压力;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灌溉水量增加,对农业节水和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河湖生态复苏,需要持续的生态用水保障。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保持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是水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主要包括:
(1)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并加强能力建设,切实落实与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有效合理分配;
(2)研究开发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修复有关的现代理论、技术体系,提高水污染控制和污水资源化的水平,保护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系统;
(3)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消除次生的环境问题,强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相关的战略性研究,保障生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安全供水,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
(4)强化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依法治水、严格管水、合理用水。
相关文章:
Word小技巧:教你分数怎么打,数学老师也不一定会哦!01-03
16岁有法令纹怎么办?想要皮肤不显老,这些问题要注意01-03
狐臭是怎么引起的 ?原来有狐臭是“正常”,没狐臭才是“变异者”01-03
喝纯牛奶有没有美白效果?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