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一、三个代表的形成条件
在江泽民上任的时候,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的格局慢慢朝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时代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国际的情况);除此之外,全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国内情况:改革开放已经十几20年了,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尽管党干部总体是好的,但还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等不好的情况;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党必须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
1、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2、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进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性);从正反两方面可以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立足于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二、“三个代表”的形成过程(难点)
1、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要求。
2、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3、十五大:江泽民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进行了高度概括
4、广东考察(2000年二月25日):第一次对“三个代表”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
5、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第二节:“三个代表”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的核心观点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3、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创新)
5、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
6、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 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劳动最光荣
3、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4、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5、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1、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2、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4、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
二、“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
4、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坚持党的先进性,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加强和完善自己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3、坚持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节:“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对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知识点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关文章:
遇到地震怎么办如何逃生(地震中如何逃生,震后如何自救)11-01
空调什么时候买最便宜(空调为什么要在3、4月份买)10-31
厦门旅游攻略(厦门旅游景点排名前十攻略)10-31
签证有效期多久(如果你的护照过期了签证还有效怎么办?)10-31
花园里有什么花(花园植物100种图文并茂,一起来认识漂亮花卉吧!)10-31
六少是什么意思(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六少、七多、八不”您知多少?)10-31